閱讀《背影》選段,完成11-13題。(6分)
到南京時,有朋友約去游逛,勾留了一日;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,下午上車北去。父親因為事忙,本已說定不送我,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。他再三囑咐茶房,甚是仔細。但他終于不放心,怕茶房不妥帖;頗躊躇了一會。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,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,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。他躊躇了一會,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。我再三勸他不必去;他只說:“不要緊,他們去不好!”
我們過了江,進了車站。我買票,他忙著照看行李。行李太多了,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。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。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,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,非自己插嘴不可,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;就送我上車。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;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。他囑我路上小心,夜里要警醒些,不要受涼。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;他們只認得錢,托他們只是白托!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,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?唉,我現在想想,那時真是太聰明了!
11.文中寫父親對兒子“終于不放心”,這“不放心”表現在哪些方面?這“不放心”又表明了父親怎樣的情感? (2分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2.“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”“那時真是太聰明了”兩句話的意思是否相同?請分析這樣重復表達有什么作用。(2分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3.這兩段文字寫父親送兒子上車站的情景,在敘述時,從父子兩方面著筆,這樣敘述有什么好處? (2分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:
11.“不放心”表現在:①心理上:本已“說定”不送,加之有“熟識”的茶房陪同前去,可后來終于還是去送了;②行為上:忙著照看行李,忙著和腳夫談價錢,“揀定'座位;③語言上:再三“囑咐”,“不要緊,他們去不好”。這“不放心”說明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。 12.這兩句話意思相同,都是對父親臨行的細心關照中所蘊涵的愛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。前一句是寫作本文時,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摯愛之情后的自責自嘲;后一句是反語,用感嘆句式再重復,不僅行文上有所變化,更增強了“我”對“那時”態度的不滿和追悔的色彩。 13.從父親方面著筆,寫父親在為謀事忙得不可開交之際,躊躇再三,還是非親自送兒子不可,突出父親對兒子的體貼、關懷,真真切切地樹立了一個慈父的形象,為下文老態蹣跚地去買橘子作了鋪墊。而“我”對父親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。父子在此時內心感受的差異,使文章起伏有致,為下文理解了父親的愛以后感情發生變化也作了鋪墊。
|